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org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从曹贼开始的无限战争 > 第三百六十三章马看到什么,是run决定的

第三百六十三章马看到什么,是run决定的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org,最快更新从曹贼开始的无限战争!

内史腾,本姓叶,是“叶公好龙”的叶公的后裔。

叶公可并不像“叶公好龙”故事里那么愚蠢,事实上,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不仅有存国之功,而且一度成为令尹、司马,身兼楚国军政大权于一身,并且得到了善终。

要知道,楚国的令尹可是一个高危职业,十个里有七八个不得善终。

叶县,就是叶氏一族的祖地,是叶公的封邑。

内史腾的很多家眷、亲人以及大量叶氏一族的族人,一直被安顿在那里。

内史腾的子嗣就只有一個女儿,所以也没有安置在咸阳的必要。在这种战乱频仍的情况下,把唯一的后代安置在叶县,则可以向叶县上下表明,他内史腾不会放弃叶县老家,以便安定叶县人心。

内史腾希望叶县父老能够坚持的久一点。

但人心却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这些年来,叶氏一族付出很多,不仅城外的大量田地、庄园被毁,族人也战死了不少。

最开始,叶氏一族自然是恨大虞欲死,但随着大虞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这次直接出现了未曾见过番号的兵马从宛城方向前后夹击之后,叶氏族人就意识到情况不妙了。

是继续为了征服叶地没有多少年的秦国和大虞死磕,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对于很多家族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

至于叶氏一族族长叶腾也就是内史腾的意见,叶氏一族的其他实权人物选择了无视。

他们并不想陪内史腾做大秦的忠臣,为大秦殉葬。

你内史腾无后,我们可有后呢!

不过,为了叶家未来能够有更重的话语权,为了保证叶家投降后的地位,叶氏一族的族老们还向赵云、乐进所部提了投降的条件:除非大虞皇帝答应纳内史腾之女叶子衿为妃,否则叶家决不投降。

叶家送上叶子衿,也是有一定的小心思的,既可以以叶子衿的身份离间内史腾和秦国的关系,逼迫内史腾投降;同时,因为内史腾无后,只有一个女儿,那么以后一旦内史腾死了,叶子衿的关系就是全体叶家的关系。

叶家还决定每房出两个嫡女作为陪嫁的滕妾——这个时代一直存在着陪嫁姐妹作为滕妾的传统的。

至于叶子衿的意见,同样被他们无视了。

但聪慧精明的叶子衿却选择了接受族老们的道德绑架,因为她很清楚,一旦破城,她的下场只会更惨。

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赵云一听叶家的条件,下意识的就想要拒绝,他可不想成为法孝直第二。

只是一想到辛苦一下陛下的腰子、牺牲一点个人的名誉,就可以让叶城更顺利的归顺,就可以少死成千上万的儿郎,赵云终究做出了违心的决定。

作出决定的那一刻,赵云总觉得自己心中丢了点什么。

叶城投降事宜谈妥之后,叶子衿就作为礼物带着厚重的嫁妆和数量庞大的滕妾来到了赵云营中。

看到两位数的滕妾数量,赵云脸色通红,只觉得自己已经不干净了,连看都不想看她们一眼。

然而令赵云惊异的是,看似毫无主见的叶子衿竟然态度坚决的主动求见赵云,并向赵宇提出前往宛城劝降内史腾。

赵云之前其实已经将内史腾的族侄派了过去,叶子衿主动开口,却在意料之外。

“家父性子执拗,一般人去劝只会激起家父的逆反心理,知父莫若女,将军何妨让小女子一试?且家父经营南阳日久,南阳官员百姓大都受其恩惠,一旦家父愿意主动劝降其他城池,则南阳可定矣!”

这是叶子衿的原话。

因为不确定叶子衿究竟是真的想要劝降内史腾,还是借机逃走,赵云并没有立即答应,但是觉得叶子衿应该不会自赴死地,和内史腾一起困死在宛城的赵云,最终还是把叶子衿也送到了诸葛亮那里。

诸葛亮试探一番之后,觉得叶子衿应该是真的想要救内史腾,且就算是叶子衿有别的心思,对大势也没有什么影响,一旦成功却会得到巨大的收获,便放她入城。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对大虞极为有利的。

内史腾带着五万秦军向诸葛亮投降,在内史腾的劝说下,宛叶之地的大部分城市都选择了投降,南阳盆地的精华几乎全部落入大虞的手中。

叶子衿也凭着这个功绩,足以在董璜心中留下一定的地位,不至于成为一次性的工具人——尽管董璜现在都不知道他自己又多了一个妃子。

内史腾投降之后,诸葛亮所部再接再厉,命岳飞所部进逼武关,命赵云所部再临上庸,与张郃所部配合,寻机进攻汉中。

汉中之前在王翦的经营下,防线固若金汤,就算在秦军王恒所部主动撤退出巴中的情况下,高顺军团这几年也仍旧没能打出去,在巴蜀憋得极为难受,诸葛亮想看看从南郡方向能不能有所突破。

不过考虑到历史上从南郡方向进攻汉中就没有过成功的案例,所以诸葛亮也并没有抱很大的信心。

诸葛亮不仅对攻占汉中没信心,对攻占武关也没有必胜的信心。

武关的位置,其实就位于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商於之地,张仪骗楚怀王说将商於之地给楚国,位置就在这附近。具体一点,其实就是丹水、析水之间,武关内侧有商县,外侧有析县,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镇,也是秦楚的重要边境线。

楚怀王一听秦国要给楚国商於之地,就利令智昏,实在是因为这个位置实在太重要,一旦占据,就可以直接威胁到秦国的心腹之地——咸阳。

这个世界的,武关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汉水支流丹水的支流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是一处险塞。

白竭入武关依托武关防守,岳飞所部也无可奈何。

在当今的条件下,只要将领不是特别昏庸、士兵敢战,那么像武关这样的要塞,几乎不可能被攻陷。

武关如此,剑阁如此,就连旬关也如此。

秦国的基本盘为四塞之地,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就算是被大虞打到了这种程度,基本盘也仍旧固若金汤。

不过,固若金汤归固若金汤,南阳丢失,虞军进逼武关,以及之前虞军进逼旬关,还是给秦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老秦人的血性也被激发了出来。

说起来,这三年大虞如火如荼的攻势,主要是秦人吃了粮草不足又有大疫的亏,国力极度衰弱,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如今秦国的基本盘也算是稳固了下来,秦人就又想着复仇了。

六世之余烈,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中都是人心在秦。

当然,秦国也不是只收到坏消息的,最大的好消息是王翦击败了李牧。

历史上的王翦与李牧的能力应该在伯仲之间,都比蒙骜高那么一线。同等情况下,二人很难说谁能击败谁,但这次二人却遇到了意外的情况。

在荥阳更上游渡河的王翦,利用第一场大雨河水暴涨之机派兵在沙丘附近决堤,恰巧此时胡车儿和秦宜禄也悄咪咪的在王翦所部的上游朝歌决堤,顿时黄河下游北侧一带成为泽国。

王翦没有想到有人竟然在自己上游决堤,没办法,只能北去避开大水择路返回,结果当头撞上了李牧所部。

本来在河北齐燕故地镇压反抗力量的李牧,在得知黄河决口的消息后,本能的觉得情况不对,便亲自带兵探查情况,组织救援,结果当头撞上了王翦所部。

此时,双方带的人数其实差不多,都是三五万人,然而,王翦军背后却有洪水的威胁。

真·背水一战!

“兄弟们,我们已无退路,不想死,就跟我杀回大秦!”

王翦怒吼一声,身先士卒。

喜欢稳如老狗的王翦,还是第一次这么拼命。

就算是之前奇袭阆中的时候,王翦都没有这么的身先士卒。

绝境之中的这支由王翦一手训练出来的秦锐士,也没有给王翦丢人,这一刻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对李牧所部发动了不顾生死的进攻。

不是谁都能玩儿背水一战的,但是王翦能玩。

这种时候,就算是李牧也抵挡不住,全军败退五十里。

王翦所部则乘机退往邺城。

在邺城,秦国也是布置了重兵的,因为这里是对抗赵国的前线重镇,再往北可就是赵都邯郸了。

王翦所部抵达邺城后,立即作出了北上邯郸的姿态。

此时的邯郸城,赵王和主要的官员其实都已经迁移到了蓟城,但这并不妨碍邯郸是对抗秦国的前线第一重镇的地位。

但重镇和王都还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赵王君臣的离去,此时的邯郸城军心士气几乎跌入了谷底。

王翦统帅邺城等地的二十五万精兵兵围邯郸。

并做出了引漳河水灌城的姿态。

邯郸城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它并不像大梁那么容易被水攻,但水攻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秦军有着水攻鄢城和刚刚的决堤黄河的先例,这让邯郸城陷入了绝望之中,求援信一封接一封的送。

然而此时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成建制精锐就只有李牧的十六七万人马。

全国的兵马也能够凑出一二百万,但是有的防守邯郸,有的防守太行八陉的其他几处要地,有的镇守地方,同时还被水灾拖住了手脚。

赵国也很难。

赵国的战争代行者更难。

他们陷入了和齐国战争代行者一样的迷茫:明明我们的土地比历史上大得多,也强盛得多,但这一幅亡国之兆的样子是怎么回事儿啊。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一刻,很多战争代行者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但幸好我们有李牧。

李牧这一刻,不仅成为赵国的救星,也成了赵国战争代行者的救星。

被寄予厚望的李牧只能从真·泥潭中抽身,集结军队去救援邯郸。

为了镇压河北燕齐故地的反抗,李牧的很多精锐都拆分了出去,这也是李牧之前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正常情况下的话,李牧并不怕王翦。

然而,当李牧终于集结了兵力赶到邯郸与王翦军对峙的时候,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井陉被攻陷了。

(左侧是地形简图,右侧是城市图)

李瑶、李信父子,率领二十万精锐攻克赵军井陉防线,兵锋直指李牧军后路鄗县。

与此同时,新锐将领杨端和帅军出轑阳,与王翦所部呈掎角之势。

王翦、李瑶、杨端和三路大军集结的秦锐士就超过了三十五万。

可以说,秦国把在大虞那里吃的窝囊气,全部撒到了赵国头上。

原先为与大虞决战准备的援军,之前因为粮草等各方面原因,没能前往荥阳、宛城,这次统统去了赵国。

不仅仅是这些部队,憋屈了三年的秦国的终于再次开始了大规模征兵,保守估计,在不影响汉中、武关、荥阳方向防御的情况下,秦国至少还能够再抽掉包括十五万秦锐士在内的百万大军进入赵国。

尽管说,这两次出动的进入赵国的秦锐士中,有一半以上其实是战争代行者的人,但只要不出现邓城那种情况,战争代行者还是很可靠的。

明明是大虞和大秦多年的战事,结果打着打着,竟然成了针对赵国的灭国之战。

很显然,秦国是想要一鼓作气干翻最后一个敌人,然后全力以赴与大虞决战。

而此时的大虞,却在救灾。

赵国显然已经没有能力救灾了,于是大虞便征发韩、魏、齐三国的民众去救灾。

这种救灾并不是征发徭役,而是付报酬的,主要目的也不仅仅是救灾,而是让几国百姓切实认识到秦国的残暴和大虞的仁义。

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要想九州成为征服这个世界的大本营,要想得到更多的自然人的归心,这种争取人心的行动还是很重要。

赵国和秦国都默认了大虞的行动,赵国甚至默认了大虞占据黄泛区——反正这些地方没个五六年连正常的生产都无法恢复,更不用其他了,大虞愿意背上这个包袱,愿意治理黄河,就随他去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